內文簡介
研究中國佛學的角度看,中國佛學自有其特殊面目和風格。佛學二字涵蓋各種法,但就傳入的國度不同,就有不同的特質。以日本佛教言,即以聞慧及通俗應用,各類學術研究蓬勃;藏傳國家則興盛於密咒之行持,而中國佛學的特質在於對禪宗的重視。
本書從由中國禪學的歷史脈絡作了導覽式的介紹,將其演化開展的歷程,歸納為四期:一、依教修心禪。二、悟心成佛禪。三、越祖分燈禪。四、宋元明清禪法的特點。
從公案的拈頌、話頭的參究、宗教的合會等,本書旁涉古今。且對儒道由禪法的推演成仙道之術、性命雙修、心性之學等,做了明晰的注解。
作者簡介
太虛大師,浙江崇德人,一八八九年生。十六歲出家,十八歲於寧波天童寺受具足,十九歲讀《大般若經》而有悟境。因受時代思潮之激發,力圖改革佛教積弊,以弘教護國,進而興國救世,主張教理、教制、教產三大革命,撰文鼓吹佛教復興運動,建立新僧團制度,為民國以來佛教革新運動之倡導者。
師一生倡導佛教革命,致力佛教事業,自謂:「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菩薩瑜伽戒本。」曾設立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及漢藏教理學院,又創辦海潮音等雜誌,更著手組織「世界佛學院」,以提倡教育,弘揚佛法,建立人生佛教。故綜其一生,皆為實踐佛僧、佛化、佛國之三佛主義而努力。其主要著作有《整理僧伽制度論》、《新的唯識觀》、《法相唯識學》等,後由印順法師等輯為《太虛大師全書》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