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簡介
本經是部重要的大乘戒律,隨著大乘思想興起後,千百年來流行的一部菩薩戒律。於後秦弘始年間,鳩摩羅什譯出,中土得以傳授大乘戒。它顯示了大乘佛教的基本理論和根本精神,闡述了修菩薩道的階位和十重四十八輕戒,對大乘佛教在中國盛行,起了積極的作用。
佛陀入滅後,佛教僧團舉行了幾次重要的結集,其主要內容就是整理、統一戒法,顯然大家都遵循佛的教誨,以戒律為大師。所以,古來有「戒是佛教壽命」的說法,即有佛教在必有戒律在。歷來高僧大德對本經亦十分推崇,如天臺智顗、華嚴三祖法藏、蕅益智旭等諸大師,都曾為之作疏。由於受到諸宗的重視,以及唐以後各宗派的流變,到了宋元以後,眾僧都依此經授戒,遵此經修行,其中不乏修成功者、證佛果者。
本經早在唐代就已流傳到韓國和日本。在日本,律宗以它為根本經典,真言宗用來為眾僧授戒。又該經亦被譯成藏,對藏傳佛教也有一定的影響。
作者簡介
季芳桐,南京理工大學人文學院講師,湖南容人。一九五四年生,一九九二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哲學系,獲碩士學位,從事中國哲學史、文化史教學和研究。
著有《佛本生故事》一書,發表〈梁漱溟文化觀演進〉、〈農村革命與鄉村建設〉等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