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視角的法華經解讀

  • 書籍編號 :5867
  • 作者 : 永本法師
  • 出版社 : 佛光文化
  • 出版日期 : 2020-05-01
  • ISBN : 9789574575503
  • 頁數 :432
  • 裝訂 :平裝
  • 定價 :380.00
  • 悅讀價 :380.00

內文簡介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以闡揚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為宗旨,致力於建立人間佛教思想體系,規劃邀請十數位學者專家撰寫人間佛教學術思想叢書,今,由長期專研法華經思想的永本法師所撰之《人間佛教視角的法華經解讀》,已付梓出版。

  本書以《法華經》思想研究為主,分:「《法華經》與人間佛教」、「《法華經》的特色、價值與文獻應用」、「《法華經》的成立」、「《法華經》的教義思想」、「《法華經》的宗教實踐」等五章,分別以數篇短論來論述,引領讀者走入法華境地,領悟甚深法義。


目錄

 

出版緣起

自序

二十一世紀的光明與希望——《法華經》................. 8

 

前篇

第一章《法華經》與人間佛教................................... 14

第一節《法華經》中的人間佛教思想 ..............................14

第二節 從人間佛教探討《法華經》菩薩的應世思惟..... 30

 

第二章《法華經》的特色、價值與文獻應用............ 42

第一節《法華經》的特色 ..................................................42

第二節《法華經》的地位與價值 ......................................48

第三節《法華經》的檢索與應用 ......................................54

 

第三章《法華經》的成立........................................... 68

第一節《法華經》的成立與背景 ......................................68

第二節 《法華經》的結構 ................................................76

 

第四章《法華經》的教義思想.....................................83

第一節《法華經》的思想特質 ..........................................83

第二節《法華經》的「妙」意 ..........................................90

第三節《法華經》中的蓮花 ..............................................96

第四節《法華經》的方便與真實 ....................................103

第五節《法華經》的佛身思想 ........................................112

第六節《法華經》與天台宗 ............................................130

第七節《法華經》的一佛乘思想 ....................................136

 

第五章《法華經》的宗教實踐.................................. 145

第一節《法華經》弘傳的特質 ........................................145

第二節 信與法師的關係 ..................................................152

第三節 《法華經》的五種法師 ......................................161

第四節《法華經》的功德利益 ........................................168

第五節《法華經》的弘經三軌 ........................................179

第六節 法師與菩薩之關係探討 ......................................189

第七節 《法華經》的戒律 ..............................................201

第八節《法華經》的久遠菩薩行 ....................................210

第九節《法華經》的譬喻教化 ........................................220

 

後篇

緒論.............................................................................. 230

〈序品第一〉.............................................................. 244

〈方便品第二〉.......................................................... 253

〈譬喻品第三〉.......................................................... 267

〈信解品第四〉.......................................................... 287

〈藥草喻品第五〉...................................................... 303

〈授記品第六〉.......................................................... 309

〈化城喻品第七〉...................................................... 314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323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328

〈法師品第十〉........................................................... 333

〈見寶塔品第十一〉................................................... 339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346

〈勸持品第十三〉....................................................... 352

〈安樂行品第十四〉................................................... 355

〈從地踊出品第十五〉................................................ 364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370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381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386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389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394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397

〈囑累品第二十二〉..................................................... 403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406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410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413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421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423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426

結後語.............................................................................. 429


序/導讀

 

 

自序

二十一世紀的光明與希望——《法華經》

邁入二十一世紀,在「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下,凡教育、慈善、文化、醫療各項人間關懷,無不包含在佛教的弘化活動中。但二十一世紀面臨全球化、經濟衰退、高齡化社會、貧富兩極化、溫室效應、物種滅絕、環境變遷、能源逐漸匱乏、資訊超載、失業嚴重、壓力重重等問題,佛教能夠提供人類什麼呢?明代憨山大師曾說:「不讀《法華經》,不知如來救世的苦心。」《法華經》中的教義,處處顯示佛陀的「壽命無量、慈悲無量、教化無量」,其菩薩道的思想理念、諸位菩薩的行持特點,在新的世紀、新的機遇、新的起點上,提供新時代的詮釋,可作為弘揚人間佛教的菩薩行持上的參考。

 

一、出汙泥而不染的蓮花

  《法華經》梵文原文Saddharma-puṇḍarīka sūtra,全稱「薩達磨芬陀利迦蘇多羅」,譯為《妙法蓮華經》,或《正法蓮華經》。印度池沼中的蓮花,白蓮華是高貴的,具有在汙泥中而不被汙泥所染的潔淨,象徵《法華經》的深遠妙理,在多惱的濁世中,也不會為世俗所染。這是從教義行持的觀點來形容《法華經》,是出汙泥而不染的蓮花。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雖然科技文明迅速快捷,提升了生活的品質,相對的,時代的文明病、天災、人禍,也接續不斷,更需要宗教的力量來安定動盪的心靈。從佛教的立場,《法華經》的菩薩行持,就是身心靈清淨的良方。

 

二、《法華經》思想特質

  本經正是宣說究竟圓滿的佛境及法界實相。各品思想特質,簡述如下:

(一)〈方便品〉:諸法實相的思想。諸佛的智慧,即是了解「諸法實相」的道理。《法華經》以「如是性、如是相、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的「十如是」來詮釋諸佛境界,也是人人本具的實相般若。

(二)〈方便品〉:四佛知見思想。釋尊出世於世間的目的,為令眾生開、

示、悟、入佛的知見,以去除煩惱,成就佛道。「開」謂破除無明,開顯如來藏,而彰顯實相之理;「示」謂惑障既除,知見體現,法界眾德自然顯示分明;「悟」謂覺悟事理之法體而融通無礙;「入」謂事理既融,任運自在,冥合本有之法體。〈方便品〉闡釋「佛出世為一大事因緣」,即為使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稱為「四佛知見」。故「開示悟入」乃天台宗闡論諸佛出世本懷所揭示之要旨。

(三)〈方便品〉、〈授學無學人記品〉:二乘作佛思想。佛陀為教導眾生,開設聲聞、緣覺、菩薩乘三種方便教法,但其實只有「一佛乘」,目的在令眾生皆能成就佛道,亦即「開權顯實」(開三乘方便顯一乘實相)、「會三歸一」(會三乘歸一佛乘),令會中的聲聞、緣覺能回小向大,趨向佛道。

(四)〈提婆達多品〉、〈勸持品〉:惡人、女人、比丘尼成佛的思想。從人人具足圓滿佛性的立場,強調惡人提婆達多、畜生道的龍女、大愛道比丘尼等皆具足佛性,皆能成佛。

(五)〈方便品〉、〈法師品〉:積小善成佛及五種行(受、持、讀誦、

解說、書寫)成佛的思想。

(六)〈寶塔品〉:多寶佛的思想。多寶如來的出現,證明修行《法華經》

的功德極廣大,也以大音聲證明「今釋尊所說法門,皆是真實」。

(七)〈從地踊出品〉:地踊菩薩踊出思想。一是象徵人間淨土的實現,必須靠娑婆世界的眾生自行去完成;二要證明釋尊法身壽命的長遠,已於無量劫早就成佛,地踊菩薩乃釋尊無量劫前所教化之菩薩。

(八)〈如來壽量品〉:久遠實成的思想。強調佛陀成佛以來,其壽命無量無邊,恆常以種種方便隨類教化,常住不滅。佛陀在世間的應化身,壽命有長短,但佛陀的法身慧命是長遠的,象徵成佛之道在於菩薩道的實踐,為眾生揭示真實解悟生命的宗教之道。

(九)〈法師品〉、〈勸持品〉、〈安樂行品〉、〈神力品〉、〈囑累品〉:

說明釋尊滅度後,如何弘揚《法華經》的思想。

(十)〈神力品〉、〈藥王菩薩本事品〉:敘述對「法」、「經卷」供養的思想。

(十一)〈藥王菩薩本事品〉以下諸品:提出《法華經》、《法華經》受持者、擁護弘經者的思想。

除此之外,菩薩思想、信力思想、佛身論等,皆是此經的重要思想。

 

三、受持《法華經》的方法

本經提及最普遍的修行方法是: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禮拜、供養等。

「受持」:讀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依本經的見地、果地、修習行持體證經中的心要,讓自身融入經典,使生活世界成為《法華經》的實踐道場。

「讀誦」:可以就經文全部或選擇其中的一品,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或一卷專修,每日固定時間心無雜念地反復讀誦。或是「為他人講說」、「弘

傳本經義理」及「抄寫法華經」亦是無上的法供養。

另外,禮拜《法華經》的修行方法,也是現代人常行的修持。其方法是每拜一字即口宣︰「南無妙法蓮華經」、「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妙」字妙寶(從經題至經文,字字稱寶,一字一拜),此種修行法,可以消除累劫業障,開佛智慧。

往昔有天竺僧弼法師說:此經有三義故勝:一者、眾經不泯三為一,此經獨泯三為一;二、持者現得六根清淨;三、普賢等諸菩薩親乘六牙白象來護人通法。故障累內消,祥瑞外發。不管採用何種方法作為《法華經》的修行方法,最重要是對此法門要有信心,並有恆心修持,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做所行,都能與法相應。

《法華經的研究》分成前、後兩篇。前篇,以《法華經》思想研究為主,

分:「《法華經》與人間佛教」、「《法華經》的特色、價值與文獻應用」、

「《法華經》的成立」、「《法華經》的教義思想」、「《法華經》的宗教實踐」等五章,分別以數篇短論來敘述。後篇,針對《法華經》各品內容,分別解說。釋文的撰述,乃依據《妙法蓮華經文句》、《法華玄義釋籤》、《法華玄論》、《妙法蓮華經解》等撰述所成,並於2011 年至2013 年刊登於《人間福報》。今藉此因緣彙編,以饗大眾,祈請諸方大德,不吝指正。

作者簡介

永本法師

永本法師,法名心甫。一九五四年生於台灣雲林。一九八三年依止星雲大師出家。一九九一年畢業於佛光山國國佛教研究所。性好研習天台教法,曾發表《天台觀心法門》、《法華經「法師」的詮義探研》、《中國法華經的註釋研究》等十餘篇論文,及《天台四教儀》等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