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彌粒子

  • 書籍編號 :7820S
  • 作者 : 尤芳達
  • 出版社 : 佛光文化
  • 出版日期 : 2024-03-01
  • ISBN : 978-957-457-760-6
  • 頁數 :568
  • 裝訂 :平裝
  • 定價 :720.00
  • 悅讀價 :720.00

內文簡介

此書所涉及的內容相當豐富且全面。科技的最新發展與現代人生活息息相關的課題與挑戰,諸如:席捲全球的電商風潮,演算法與人工智能主導的互聯網世界等。內文結合科學與佛法,從「物理」談到「心理」,再談到「靈性」;從「天文」談到「地球」,再談到「人心」; 從「時空」談到「因果」,再談到「正念禪修」。

這是本結合深奧科學新知並詳實反映生命無常的科普書,讓讀者在閱讀中享受靈智的喜悅,即便是片刻,也是永恆!


目錄

 

1

〔推薦序〕 佛法與科學,世間的兩盞明燈………  覺誠法師

〔推薦序〕 享受科技便利,用心體驗生活………  丹斯裡蔡賢德

〔推薦序〕 須彌粒子偈……………………………………     繼程法師

〔自   序〕  科技世界的緣起智慧 ……………………       尤芳達

 

第一章緣起世間

科學與佛理之間

從心經到E = mc2

化學元素的因緣聚散

黑天鵝效應

沉默大地的震動

概率與緣起

業力之波

走出虛擬世界的迷宮

 

第二章:浩瀚星空

緣起的宇宙

遨遊宇宙

穿越時空改變因果

走,移民火星去!

外星人的根本煩惱

透過科學,與佛法相遇

對宇宙的六道提問

星際漫遊

 

第三章:生物演化

生物演化的條件

從生物演化看眾生平等

反脆弱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基因遺傳與傳染病

告別文明病

天災啟示錄

與細菌共生

 

第四章:人類未來

追尋人生的幸福感

上善若水

滋養生命的天然食物

人體的經濟學

測不準的預言

我願意

未來的真人教育

機器人眾生

 

第五章:正念鐘聲

當正念的鐘聲響起

找回專注力

30秒裡的7件事

念頭的痕跡

電磁波下的寧靜

在網路世界中慢活

安住內在情緒

233   天若有情天亦老

 

附錄:法音清流

水的旋律

選擇

看海(之一)

看海(之二)

看海(之三)

看海(之四)

 

2

〔推薦序〕 天上人間皆須彌,科技文明現佛理! ………………曾志朗

〔推薦序〕 佛法與科學,世間的兩盞明燈…………………… 慧開法師

〔推薦序〕 隨緣方得自在 ………………………………………繼程法師

〔推薦序〕 省思生命 永不放棄…………………………………鄭豐

〔自 序〕 觀三千諸法 念念隨緣自在 ………………………… 尤芳達

 

第一章:航向未來

霍金的天問

生命3.0

互聯網上的心燈

工業4.0

盲信與智信

垃圾訊息的斷捨離

淘汰智人

腦神經含藏的善與惡

跨出人類演化的界限

追求永生

 

第二章:活在當下

基因端粒與養生

您睡好了嗎?

食療養生法

處處學習

假期大不同

樂齡人生學到老

劉姥姥進大網園

手機的心念

自得其樂的心流

環保從惜福開始

地球流浪了?

 

第三章:智慧創新

弟子規與華盛頓

勤能補拙

補習、輔習

談談網上學習

閱讀人生

書中必有我師焉

成績放榜了

行行在我行

搞搞新意 培養創造力

未來人才的教育與培養

來自APICTA 的消息

了解癌症多一點

 

第四章:隨緣當下

平行世界裡的選擇

時空,因果和我

活著

人類未來的挑戰

心裡的黑洞

擺脫壓力山大

虛擬人生,遊戲世界

找回平靜的心

因緣網路與大數據

雲來了,看雲去吧!

 

附錄:法音清流

水的旋律

山的緣起


序/導讀

 

科技世界的緣起智慧

現代人對於未來科技的發展,大多數是充滿憧憬的。但是,要如何過好未來的生活?在回答這道問題時,卻難免感到徬徨。

近年來,科技發展不只為人類未來生活帶來更多新希望,也進一步提升我們的想像力。天文學家們在土星、木星的衛星上,發現可能發展生命的環境;在太陽系外,更找到許多如同地球般可能維持生命的行星。至於人類再次登陸月球,或首次登陸火星,也在積極策劃之中。不管是物理學家所說的多元宇宙(Multiverse),逐漸席捲全球的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又或是為器官帶來重生的幹細胞研究,都將影響人類未來的思維和生活。

如今,我們邁入工業4.0的時代,不只標榜智能創新,更意味著人類生活習慣的大改變。上個世紀的科技成就,諸如電氣化、交通改良、醫療發達、水利系統、電腦與互聯網等,都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雖然現今醫療技術發達,能夠有效控制一些舊的病症,但是隨之而來的,卻是種種的文明病,或壓力導致的心理疾病,如狂躁症、憂鬱症等等。由此可見,在科技迅速發展的當兒,人文精神關懷仍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現代人察覺自己每天都活在緊張與高頻密的商務活動之中,為此開始注重內在修養、提高正念、鼓吹慢活,希望藉由這類活動,來應對科技社會所帶來的壓力。許多國際大企業如谷歌(Google),特為員工安排了正念專注(Mindfulness)的訓練課程。此外,互聯網也流傳著不同的宗教團體、企業機構、心理學家、教授專家的講座視頻,教導人們學習如何面對迅速轉變的科技社會,讓身心安住調適。

在眾多的科技領域理論之中,我們不難發現有很多與佛教緣起法相應的部分。面對瞬息萬變的數位資訊,以及全球化的創新科技,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距離縮減了,卻又開始產生許多新的衝突。因此,我們不但需要調整外在的生活習慣,同時也要以佛法的智慧來調適身心。

現今尖端物理認為,宇宙所有的物質世界,都是由各種基本粒子組成。《須彌粒子》,主要是融合佛教宇宙觀裡須彌山的巨大,以及物理世界基本粒子的微小,說明大小融攝無礙之理。

藉此書,點出科技世界的緣起智慧,並藉著宇宙波瀾的圓與緣,讓讀者於現代科技之中,品一瓢自在活水。

尤芳達


 

內容連載

 

1

從心經到E=mc2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則進一步把物體的質量與能量,通過著名的公式E=mc2連接起來,讓兩者之間相互轉換。

戰國時期的屈原曾經寫過一首名為〈天問〉的詩歌,針對天文、地理、歷史、哲學等領域問了一百七十多道問題。在天文方面,他對宇宙起源所發問的問題,至今天文學家還不能完全解答。

西方通過科學研究了解未知,不少科幻小說家也嘗試描述未來,讓人們對未來充滿期望。19世紀,法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前後寫了六十多部科幻作品,為大家所熟悉的有《地心遊記》、《環遊世界八十天》及《海底兩萬里》等。

凡爾納的小說,內容多是描述科技產品和未來世界,一部分在現代已經被社會大眾接受並且普及化,有些則局限於現有科學知識及科技水平,還未能實現。重點是,凡爾納的科幻想像不是憑空捏造,而是基於他對科學知識的掌握而構想出來的。

舉一個相同的例子,自古以來,人們就想像有一天能像鳥一樣在天空飛翔。後來,飛機的發明證實這是可行的,而且不一定要每個人增設一雙翅膀,而是通過空氣流體力學以及飛機發動機的動力來實現之。對古人而言,他們很難想像飛機如何載人飛行,但對於現代的我們來說,則是不足為奇的事情。

 

2

互聯網上的心燈

互聯網打破區域疆界,期許我們在資訊迅速流轉之際,在網上點一盞心燈,為網上的世界帶來光明與希望。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通過各種智能化的設備能夠隨時隨地上網。這逐漸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也讓自己在物質的世界以及虛擬的數碼世界裡來回流轉。

互聯網就如人類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外再延伸的網根。隨著科技的創新,這股科技浪潮一波接一波地傳入人類的世界,再加上第四次工業革命下的智能創新、大數據、物聯網等,更進一步影響人類的生活。

這些超大數量的信息,綜合了網上千奇百怪及複雜的全球化資訊。當人們受到各種信息的影響,以及網上媒體的引導下,無從判斷善與惡時,就會被網上的各種言論左右,迷惘人心。

其實,科技產品本身並無善惡,而是有賴於我們如何有智慧地使用,並把它們有效地應用在弘法上,好比在網上點亮盞盞智慧真理的明燈,為沉浸在虛擬世界的人們帶來佛法的光明。

通過現代科技的進步,我們可以輕易感受到法音無時無刻的圍繞。親近佛法的同時,也須自我提醒應提起觀照覺察的心,看透這世間的緣起與無常,盡本分地傳播、貢獻愛心與關懷,建設一個以創新科技為輔助的人間淨土,讓世界更美好。

作者簡介

1992年榮獲馬來亞大學電機工程系一等榮譽學位。同年獲MIT獎學金負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深造。1994年榮獲麻省理工學院電機工程與電腦科學碩士學位。1999年榮獲多媒體大學博士學位。

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助教及研究助理、馬大工程學院講師、多媒體大學資訊科技學院院長與副校長(學術)等職。現為拉曼大學校長,並為拉曼大學李光前理工學院教授。他的研究領域為微波遙感,互聯網科技和衛星圖片處理等,曾得多項國內外獎項。他現為東盟工程科技院(AAET)院士與院長、馬來西亞科學院(ASM)院士,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科技及創新組主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教育諮詢委員等。此外,他也擔任過幾間科技創新公司、上市公司顧問等。著作有《知識網路世界》、《須彌粒子》等及在國際學術期刊及會議上發表的研究論文等,也曾在《星洲日報》、《普門》、《慈悲》等報章雜誌上撰寫專欄。

小學時開始透過父母接觸到佛教。中學時積極參與檳城慧音社活動及擔任過鐘靈中學佛學會副主席。在馬來亞大學時,曾擔任89/90年度馬大佛學會主席,並創辦馬大妙喜弘法人員訓練班。在麻省理工學院深造期間,與同學創辦麻省理工學院佛學社,並擔任社長一職。歸國後,曾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兩屆全國理事。從中學時期到現在,除了參與佛學班教學及佛教活動,也常受邀在各大學與佛教團體進行佛學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