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簡介
文化的最後一級台階,最終極的成果,就是集體人格,也就是為靈魂找到故鄉,或者說,找到有故鄉的靈魂。
而中國人的集體人格應該是什麼樣的呢?這個問題,既帶有歷史性、現實性,又帶有理想性,與西方的「聖徒人格」、「紳士人格」「騎士人格」、「靈修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不同,中國文化的集體人格模式,是「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是龐大的中華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最大公約數」。從神話開始,埋藏著一個遙遠而深沉的夢,積澱成了一種潛意識的「原型」。
君子作為一種集體人格的雛形古已有之,卻又經過儒家的選擇、闡釋、提升,成了一種人格理想。對中國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麼都有了;沒有君子,什麼都徒勞。這也就是說,人格在文化上收納一切,沉澱一切,預示一切。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對後代的遺囑。最好的遺囑,莫過於理想的預示。
後代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中國文化由儒家作了理想性的回答:「做個君子,我一直認為,中國文化沒有淪喪的最終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潰。中國文化的延續,是君子人格的延續;中國文化的剛健,是君子人格的剛健;中國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國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
如果說,文化最初的蹤影,是人的痕跡,那麼,文化的最後結晶,是人的歸屬。
作者簡介
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曾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國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榮譽稱號。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秋雨書院」院長、香港鳳凰衛視首席文化顧問、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