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編號 :5421
作者 : 星雲大師
出版社 : 佛光文化
出版日期 : 2019-03-07
ISBN : 9789574574926
頁數 :384
裝訂 :平裝
定價 :200.00
本書折扣:9折,優惠價為:180
星雲大師:
呷教,就是靠佛教吃飯。
我希望佛教靠我,我不要靠佛教,
也就是不要做一個「呷教」的和尚。
我要給人,不希望人家給我,
「佛教靠我」這句話,成為我心中的一盞明燈。
有鑑於「佛法弘揚本在僧」──《我不是「呷教」的和尚》在此中處處透著朗朗的風光與消息,編輯小組為人間佛教僧俗二眾的行者,以及有緣的社會大眾,編輯一本適合大家在人間找到「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法要,對於每個人立身處世,能夠轉煩惱為菩提,轉黑暗為光明,帶來歡喜與希望,能夠在人世間,敲門處處有人應,從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正是本書推出的目的。
大師一生解行並重,言說經教浩如大海,如何從中擇取一瓢清涼智慧水,經過我們編輯群的討論並請示,最終,這本書以大師的成長、信仰、發心、弘法、證道為核心,包含三個單元「成就人間的願力」、「增長信仰的力量」、「為人間多做一些事」,體現菩薩道行者應有的風儀,從中猶可見證大師為教愛眾,為後世的眾生,能生活在佛光普照之中,念茲在茲,將僧格健全,期以未來佛門法將,能以佛法提昇全人類心靈,造福每一位眾生,作為遠大的前瞻目標。
文中,大師提出許多艱苦卓絕、自內證的開示,以期後學進階有據。尤其接引青少年,愛心耐心,鼓舞提携有之。或令讀者諸君誤認為佛教的修行,有如峻拔之險峰,難以攀爬;又如萬仞之深淵,一失足萬劫不復?此實誤會之極,如佛光山僧信大眾,親炙於大師提倡人間佛教的宗風,乃循循善誘、適才適性而教之;又如母育子,春風化雨而哺之,如小小樹苗成長後,方以嚴冬霜雪而加之,以成其堅韌、成其強壯,終至成就濃蔭參天之大樹。
《我不是「呷教」的和尚》所涵蓋的十篇著作,可說是大師從出生、出家,到弘法於天下,有較完整的生平、成長背景,以及觸發其宏願的契機,示現於佛子蒙受三寶、眾生的恩德,在發心奉獻中,開發出內心的能源寶藏。另外特別擇錄〈跋──木有根,水有源:略述我的血脈與鄉土〉以及「星雲大師全集365冊書目一覽表」,提供讀者對大師有更整體的認識。閱讀本書所帶來的法喜禪悅,彷彿與大師的一生共同呼吸,也願讀者盍興夫來!
名人推薦
大師一生的言行,就是人間佛教最具體的示範:「給」是初心,它不拘形式,它沒有終點。細數大師的事業,都是「給」來的,因為「給」就能「捨」,「捨」就能「得」。貧僧反而不貧而富有。--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 創辦人
拜讀大師的著作,內心十分激動,畢竟這是一位年近百歲的和尚,一生歷經萬般風霜,所淬練出來的智慧精華。因此書中的每句話,都不斷與我的心靈產生共鳴。--韓國瑜,高雄市市長
自序
推薦序
編者的話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成就人間的願力】
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之一)
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之二)
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之三)
【倒轉逆境人生的心法──增長信仰的力量】
我的信仰歷程
我像一個和尚嗎?
我回味虛大師五十生日詩
生於憂患 長於困難 喜悅一生
【既爾功力必不唐捐──為人間多做一些事】
我對佛教的寧靜革命
但開風氣不為師──我對佛教有些什麼創意
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
【跋】
木有根,水有源:略述我的血脈與鄉土
【附錄】
《星雲大師全集》365冊書目一覽表
《我不是「呷教」的和尚》自序
佛教靠我──心中的一盞明燈
我出生在戰亂的年代,生活雖然困難,但感謝父母給予我慈悲的性格,自小就愛護小動物,歡喜幫助別人。十二歲出家後,叢林專制嚴格的教育,養成我接受的個性,凡事不怕難、不怕苦。如今我九十三歲,出家八十多年,要說這一生,我想可以用「生於憂患,長於困難,喜悅一生」十二個字來說明。
我畢生弘揚人間佛教,常以「人生三百歲」來自勉,為了佛教,永不休息;然而,世間因緣和合,老病死生是自然的現象,物質的肉體也會有故障需要維修的時候。二○一六年歲末,我因勞累過度以致腦部出血開刀,感謝高雄長庚醫院陳肇隆榮譽院長率領醫療團隊幫助,也感謝全球有緣人的祝福,得以恢復健康。這一生我以病為友、以忍為力,我並不感覺有什麼痛苦,只是有些不方便而已。我心無罣礙,自由自在,只有歡喜快樂。
在休養期間,弟子們告訴我《星雲大師全集》一出版就受到大家的喜愛,現在已經三刷了,但總計三百六十五本書的量體實在太龐大,不知道要從哪一本讀起。徒眾說,可否以我自己的經歷為主軸,從中選出數篇文章編輯成冊,做為他們行佛的依據準則。我一生說給別人聽的,寫給別人看的,也是我在做的,假如能夠對大眾有利益、對佛教有幫助,我自是樂見其成。聽主編蔡孟樺小姐說,已準備出版一本《我不是「呷教」的和尚》。
呷教,就是靠佛教吃飯。七十年前(一九四九),塵空法師從浙江普陀山託煮雲法師帶給我一封信,上面寫著:「現在我們佛教青年,要讓『佛教靠我』,不要有『我靠佛教』的想法。」他的這段話,深深影響了我。
是的,我希望佛教靠我,我不要靠佛教,也就是我不要做一個「呷教」的和尚。我自許做一個報恩的人,並且發願:我要給人,不希望人家給我。「佛教靠我」這句話,成為我心中的一盞明燈,經常這樣充電,甚至發光,增加了我的信心力量。
實在說,人間佛教是佛教未來的光明和希望。我受益於三寶的恩惠,一生沒有見過學校,卻做了小學校長,在全世界建五所大學,獲得三十多個大學榮譽博士學位、榮譽教授。我在五大洲建設三百間的道場,一千三百多名徒眾分別從事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各種弘法事業,感謝大家對我提倡人間佛教的護持,佛教已經從明清的經懺佛教,成為二十一世紀給人接受的人間佛教。
本著「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信念,我以教為命,以眾為我,僅以此書《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供養十方讀者;若還要問我平生何所願?那就以「平安幸福照五洲」來祝福大家了。
是為序。
星雲 二○一九年二月
於佛光山開山寮
推薦序
「給」是星雲大師的初心與一生實踐──不要佛教養我,我要佛教成長 -高希均
(一)「大師說話了,記得了,寫字了」
這是星雲大師病後的第一本書,真是珍貴得難以置信。一如去年八月大師在南京第一次展出「病後一筆字」,令人驚喜。
我何其幸運都在現場。那次展出的南京,是我的出生地;這本新書與「天下文化」合作出版,更是先賭為快。
回顧2016年10月30日,星雲大師應允在我們遠見14屆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擔任重要的講話及頒獎。講話前夕接到弟子電話,大師因腦溢血需立即開刀。這真是太大的意外。覺培法師臨時趕到大會現場,講述大師理念,清晰動人,引起熱烈回響。
當時的《聯合報》曾以頭版頭條報導10月31日大師「中風住院動刀,血塊如拳頭大」。做為一個《聯合報》長期讀者,從未讀到過對一位民間領袖,有如此地重視。星雲大師早已是一位受人推崇的國寶級導師。
多年來「與病為友」的大師,已把「病」看成「朋友」,和平共存;把「死」看成「因果」,早已置死生於度外。但是這次腦部大手術非同小可,手術成功後,大家放下了心;但復健之路,誰都不敢多想:如果大師是活著,但失去了記憶及說話的能力,這對一生永遠樂在工作的大師,該是何等的折磨?
大師的復元速度遠遠超過陳肇隆醫師率領的長庚醫療團隊的最樂觀的估計,這是醫療史的奇蹟。術後幾個月,大師康復的進度,逐日加速。
「大師說話了」「大師記得了」「大師寫字了」,每次弟子傳來這些好消息時,都使我激動不已,急著想去探望他。
前年夏天弟子打電話給我,轉達大師的話「你們告訴高教授:很想念他」。這讓我克服「不敢打擾大師」的猶豫,急著上山去探望大師。
在大師復健中,有近十次的探望,還專程與王發行人及幾位同事去大陸的宜興大覺寺。大師在那幽靜遼闊、後有竹山、前有雲湖的祖庭休養,真如人間仙境。每次探望都留下了有價值的照片與札記。
(二)一本「小書」,又是一本「大著」
這本新書的厚度,與大師一生二千多萬字的著述相比,是「小書」;但所提倡的理念則是「大著」。樹有根水有源,大師正本清源地在自問:做和尚的初心是什麼?根本的動機在哪裡?
年逾九十的大師在高雄的佛光山上,在宜興的大覺寺裡,在晨曦中,在黃昏下,對這位已建造了眾多寺院、大中小學、美術館,以及創設了《人間福報》、「人間衛視」等媒體以及籃球隊的佛教領袖,用世俗的語言,大師怎麼能無中生有,不斷地在海內外擴增?
大師會淡然地回答:「這一切我都參與,但都不是我的。個人要給我的,我都不要。自己捨得,也沒有擁有過一塊錢。錢都大眾的,只是還來還去。」
1949年,23歲從揚州來到宜蘭的和尚,所發的初心就是不靠佛教養我;而且還要佛教靠我成長。
這種強烈的初心,我完全可以體會。因為自己也在1949年13歲從上海隨雙親到台灣。少年在眷村孕育出了「自己爭氣」的個性,23歲去美國讀書,青年時代更養成了「一切靠自己」。近十年來面對小確幸在台灣的瀰漫,我大聲疾呼:自己的工作自己找,自己的家庭自己建,自己的舞台自己尋,自己的晚年自己顧。
大師大概沒有讀過十八世紀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也沒有讀過當代波特寫的《國際競爭理論》,這些毫不影響他對財富、人性、市場、世局、國際化等等的判斷。他過目不忘,他無師自通,他舉一反三。他心中自有識見,腦中自有遠見。
(三)有佛法就有辦法,有大師就能成大事
大師一生的言行,就是最具體的示範:「給」是初心,它不拘形式,它沒有終點。
大師給人歡喜,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大師推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大師傳承慈悲、智慧、放下……。
這些無形的善念所產生的感動,都變成了當他要興建寺院、學校、美術館時一幢又一幢的硬體,也使大家都變成了人間紅利的受益者。
追隨大師半世紀的慈容法師有深刻的描述:大師不用佛教的供養,靠自己的著作、稿費、版稅,以及「一筆字」的金額就夠,但他將所有的金錢,全部捐給社會及佛光山。他不但不要,而且歡喜捨得、樂於給人。他資助過的何止百千人,每天養育的何止百千人,給予社會的何止百千萬。既沒有銀行的戶頭,也沒有存放零錢,連一張書桌都沒有。
細數大師的事業,如:教育、文化、慈善….,這麼多的一切,他都不是「要」才有的,他都是「給」而來的。因為「給」就能「捨」,「捨」就能「得」。貧僧反而不貧而富有,但大師「以無為有」、「以空為樂」。
慈容法師又說:六十餘年來,看到師父也經常遇到沒有辦法的時候,但好似真有佛祖保佑他,明明「山窮水盡疑無路」了,他又能「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他常說「有佛法就有辦法」,弟子們也認為「有大師就能成大事」。
終其一生,大師始終掌握住了「初心」的本意。「給」比「受」好。不希望「人人為我」,要變成「我為人人」。不僅不要自己靠佛教,而要以一己之力,弘揚佛教。
四十年前自己借用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傅利曼的「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呼籲國人要自己爭氣;沒有想到華人世界這一位宗教大師以這句話,發揮了「成就人間的願力」。
只能說:「厲害了,我們的大師」。
推薦序
令人景仰的星雲大師 -韓國瑜
我所認識的佛教,在世界各大宗教當中,具有最悠久的歷史,而且對各個民族、宗教,也都具有廣大的啟發性與包容性。
我所知道的佛光山,弘法遍及全世界,對於社會有著廣大的關懷心與化導力,是由大家所尊敬的星雲大師所開創領導。
今年的二月十四日,因「七彩雲南」在佛光山舉辦第二屆的交流活動,我代表高雄市政府,到佛陀紀念館大覺堂致詞。我說:「世界上有三種人讓我們景仰,第一種人是慈善家,用無私的心來幫助社會弱勢;第二種人是政治家,為國富民強貢獻心力;第三種人是宗教家,以無私的心來自度度人、普度眾生。」星雲大師就是我所說的宗教家,他出家第十一年的二十三歲,就從大陸來到了台灣,為台灣佛教開創了前所未有的榮景;在出家八十一年的悠悠歲月中,造福人間世界,影響無遠弗屆。
我又在佛光山諸位法師的陪同下,有幸拜訪新落成的藏經樓,在大殿三面牆上,看到星雲大師所書寫「一筆字」的許多墨寶,其中「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信條,我覺得是每個團體都該重視的服務信念,甚為感佩!
這番「給人」的信念,我認為就是大師新書《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中的核心價值──點亮自己、照亮人間、慈悲喜捨、犧牲奉獻。能首先拜讀這本書,我除了感到榮幸,也非常樂意向所有讀者推薦。
我常常鼓勵人讀書。
在家中,要我的兒女大量閱讀,養成讀書習慣;在台北農產運銷公司服務時,我每個月親自選書發給六百個員工,撰寫讀書心得還會加發獎金,期勉同仁透過閱讀改變氣質;現在擔任高雄市市長,我依然每月推薦一本好書,也為市民舉辦讀後心得徵文活動,就是希望藉由推動閱讀,增厚高雄的文化底蘊、散播書香。
主要自己就是透過廣泛讀書,改變人生視野,也因書中哲理佳言,度過許多困頓與挫折。
《我不是「呷教」的和尚》這本書,收錄大師的十篇文章,從中我看到大師為整體佛教無私的生命奉獻,看到大師應現人間「三好」: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的操守準則,看到大師在濁世之中樹立典範的寧靜革命,看到大師廣結善緣、重義重情的人間性格,看到大師迎接磨難、病苦、挫折的豁達自在,看到大師「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的菩薩情懷。
在書末〈跋:木有根,水有源──略述我的血脈與鄉土〉中,看到大師從出生、出家,到弘法於天下,有較完整的生平境遇、成長背景,以及觸動大師發心立願的契機。
幼年及成長期,面臨那麼多死亡與恐懼的磨難,尤其嚴苛專制的叢林教育,多少人在打罵棒喝下紛紛都退心了,大師卻反而在重重考驗裡,激發出精神層面最純粹的大愛。大師認為,忍耐是力量,苦難讓人增上,能夠長養勇氣與承擔──這啟發我們,每個人都有無限潛能,懂得自覺教育、自我觀照,就能將人性當中最寶貴的靈性開發出來。
拜讀大師的著作,內心十分激動,畢竟這是一位年近百歲的和尚,一生歷經萬般風霜,所淬練出來的智慧精華。因此書中的每句話,都不斷與我的心靈產生共鳴。在此,我引用大師在書中的幾句話,先向大家做個心得報告,也是拋磚引玉。
1. 大師說:「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能離開大眾,不能離開對社會的貢獻,否則,只是做一個飯桶或者衣架?那有什麼價值呢?」
我的人生並非一路順遂,也經過無數曲折跌撞,曾有十七年時間,在山中獨對雲卷雲舒,自我沉澱,所以才獲得些許相似大師的體悟,把一顆真心看透、將人生棋局看清。因此,我期許自己走一條英雄的道路,縱使英雄身影孤寂,卻可以常保「複雜的腦,單純的心」,這份寧靜的力量,使得我在應對公眾事務時能全力以赴,面對政壇詭譎多變的紛擾時,能不忘愛與包容的慈悲心懷。
當年大師初到台灣,能從一文不名、一無所有、四處碰壁、遭受各種不平等待遇的困境,到今日法傳世界,佛光遍照五洲,這絕非偶然。一代偉人的發心發願,對於世間無條件的給予,好比是人間慧日的普照,又像甘霖滋潤於萬物。再對應起我十七年的沉潛,感覺到我們能本著真心,能有機會來服務社會、造福民眾,那就是人生最大的福報,也是一條菩薩道的修行之路了。
2. 大師說:「人生下來以後,本性裡就有一個性向,或者就是信仰的能源吧。我就有一個信仰上的分辨,那就是:我要信仰好的,不相信壞的;我要信仰善的,不相信惡的;我要相信真實的,不相信虛假的。」
我認為信仰是一個人意志力與生命體悟的根源,能幫助我們看穿生命的本質,找到觀察人事物的準繩。我們的身邊總環繞著善惡是非,要清楚箇中的真偽虛實,絕對少不了信仰為我們確立的中心價值。
記得選舉之前,我曾經到佛光山禮佛,在當時的法會上,與佛弟子共聚一堂,我能呈現的祝福方式,就是即席為大家背誦一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來與大家共同勉勵。
《心經》曾伴我度過生命最深的幽谷,觀世音菩薩「心無罣礙」的大智慧,讓我體會到,人生必須「提放自如」, 不論生活在哪個層面,處處皆可修行。每一個人,都可以提煉心中的陽光,相互照亮彼此,共同為世間增添光彩。
3. 大師說:「憂患可以長養我們的身心,困難能夠增加我們的力量,而唯有喜悅,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寶藏。」
我想起一句話:「天地可破,熱情不破。」在選舉期間,我曾一天跑十幾個行程,連飯都沒機會吃,體重從六十九‧七公斤,降到六十公斤;好幾次因宣傳行程,疲憊嘔吐、元氣大傷。
但支持我繼續走完每天競選行程的,是多少高雄市民見到我時,展現的熱情與信任,促使我再挽起袖子,奮力打拼。就任高雄市長後,我滿懷感恩,肩負起二百七十八萬個殷切的期許,要與市府團隊和市民們一同創造「高雄起飛、南方崛起」的未來。
正因此,我能深刻感受到,二十三歲時,大師發願「要讓佛教靠我」的堅毅與承擔,如同我應允為市民打造的高雄三山「金山、銀山、靠山」。很歡喜在《我不是「呷教」的和尚》出版之際,經由閱讀,與大師交心對話,這本書深刻感動了我,字字句句都給人無限的觸發感悟,值得細讀再三,應作為案頭書,時時開卷翻閱。
我曾勉勵青年學子「立足台灣.胸懷中國.放眼世界.征服宇宙」,這本書中,大師的積極奮發、自我要求、刻苦忍耐、敢於創新、處處為人的「不呷教」行誼,值得青年人學習、借鏡。
我感覺我們寶島台灣,能有星雲大師這樣一位偉大的宗教導師,能有全球規模最宏偉的佛教道場──佛光山與佛陀紀念館,福蔭著全民大眾,是我們每個台灣人民的福報,應當好好珍惜!
編者的話
星雲大師的祝福
二○一六年十月,大師因為腦溢血開刀治療,承蒙三寶加被,龍天護佑,復原的情形非常順利。面對來自各界的關心,大師說:「我沒有生病,也沒有痛苦,我只是有點不方便。」在休養期間,大師持續書寫一筆字,開啟「好苗子計畫」,幫助青少年順利就學;跟往來求法者,開示《佛法真義》,倡導「說唱佈教」。
而大師關心國家社會,民心所需,陸續在《聯合報》、《中國時報》發表〈敵人──激發我們潛能,可當朋友不可怕〉、〈我可以稱台灣中國人〉、〈我不是「呷教」的和尚〉等文,為人民的安樂福祉、為人間的公平正義發聲。也因為這幾篇文章,引起媒體、民眾的熱烈討論,受到海內外讀者的廣大回響,紛紛來訊請求出書。於是《我不是「呷教」的和尚》這本書,有了和普羅大眾見面的因緣。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式。全書由十篇文章組成,以大師的成長、信仰、發心、弘法、證道為核心,細述大師近百年的生命歷程,為了推動人間佛教,從初發心起,經歷千災萬難到喜悅一生,始終「雖千萬人吾往矣!」大師秉持「不呷教」,自許不靠佛教吃飯,並且發願讓「佛教靠我」、「光大佛教」的信念,做一個能夠給人、為世間增添美好、肯得犧牲奉獻的報恩人。
可以說, 《我不是「呷教」的和尚》除了是每個人的勵志典範,也是幫助我們進入人間佛教行者的修行寶典,也是大師對世間的祝福,為每一位有緣人的祈願──人人都能提昇自我,發掘自心和悅,繼之帶來人我和敬、家庭和樂,乃至社會和諧、世界和平。
星雲大師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星雲大師,江蘇江都人,一九二七年生,為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
一九四九年初來台,一九五三年駐錫宜蘭念佛會,奠定弘法事業基礎。一九六七年創建佛光山,致力推廣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事業。一九九一年創辦國際佛光會,後又創立人間福報、人間衛視。在全球設有十六所佛教學院,在台灣創辦普門中學,以及南華、佛光、美國西來、澳洲南天、菲律賓光明等五所大學,整合成為第一個國際性的「佛光山系統大學」。
著有《釋迦牟尼佛傳》、《星雲禪話》、《六祖壇經講話》、《佛光菜根譚》、《佛光教科書》、《人間萬事》、《百年佛緣》、《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星雲大師全集》,以及《有情有義》、《佛光祈願文》等有聲書。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has been a Buddhist monk for over seventy years and has spent his life working to promote Humanistic Buddhism. He is the founder of the Fo Guang Shan Buddhist Order, which has branch temples throughout Asia, Australia, Europe and the Americas. he is the author of many works, including "Embracing Nature," "The Biography of Sakyamuni Buddha," "Being Good," and "For All Living Beings."
07-6561921 轉6664 ~ 6666
07-6563605
Email : fgce@ecp.fgs.org.tw
高雄市大樹區興田路153號
© 2024 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統編:96958655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25464546